我之前在咖啡廳打工的時候,他們就早就裝上那種LINE點餐機器人。真的,不誇張,尖峰時間省了我們一堆事 - 本來大家一窩蜂衝進來,有時還會寫錯單子、手忙腳亂,後來客人自己直接用手機點,快超多。內場也很有感,因為出單變得很直覺,就只管按照螢幕操作,比以前好多了。 然後也沒有什麼複雜設定啦,你知道嗎?店家根本不用再去下載別的APP,只要把菜單弄好、付款方式按一按,好像基本上這樣就行了。我記得那時候,有些常客還問說能不能在LINE群組裡面直接幫朋友叫便當,本來想說「這樣行嗎?」結果後來系統開放團體訂餐功能,瞬間又方便很多。有個小地方不習慣,大概就是剛開始摸索介面的時候,要適應一下,不過其實也沒花多久。一旦用順手之後 - 說真的,比起傳統紙本寫單清楚太多,一眼看到底,也沒有人會抱怨看不懂字跡。欸,就是爽啦。

AI 寫作工具這件事,其實最近很常卡在腦子裡。像我是大學生,講白了,每學期報告真的多到爆,有時候根本懶得想太多。然後用了幾個 AI 工具,發現它們其實都不太一樣,嗯…應該說各自有一些小地方還不錯,可又沒有哪個是完全完美的。 舉例喔,ChatGPT 這種,只要問它幾句,它就馬上蹦出一段分析給你。有時候看起來還蠻順、寫法也自然,可是認真看下去,好像有些內容就有點淺,不夠「進去」那種感覺。再來 Notion AI,更像資料整理機器人吧?臨時趕東西,它排版、分類什麼的速度快,可以救命。但寫細節或要討論複雜主題,好像還是差了一點。 Grammarly 有些人嫌它只是改文法,但我覺得對英文爛的人來講已經算佛心,而且省時間。可是,其實遇過最尷尬的,就是 AI 在處理中文很常怪怪的。不知道是不是翻譯問題,有時候給它「請幫我分析XX議題」,整份文章看起來死氣沉沉,就是公式化模板,好無聊,有點讀不下去。而且後面如果想修正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大堆詞語或邏輯反而花超多時間在調整。 所以啦,要挑工具我現在其實也沒什麼標準答案,就是看自己用起來順不順手。我換過好幾種才習慣,就跟換手機 APP 一樣,不試不知道哪個比較合啦。有空真的可以亂玩一輪,也許突然發現某款其實特別合拍,那種感覺還蠻妙的。

有時候真的覺得,這些生產力工具好像是給爸媽救命用的。尤其像我最近腦袋常常卡住,本來就要準備小孩學校那堆報告,然後又一堆自己的雜事在等,結果還被拉去幫忙解決什麼線上作業問題。有點累。 我自己比較愛用那種可以多台一起用的東西啦,比如Notion、ToDoist,你懂,就是那一類。家庭和工作的事情分開記,不然時間全攪在一起,到最後根本不知道誰該帶啥,或者明天早餐到底要不要特別準備。有些時候還是一邊翻菜刀,一邊想著誰的資料夾又沒帶......手忙腳亂超崩潰。 坦白講,有順手的APP真的是省很多力氣,人也踏實很多,可惜小孩一發現你的把戲,就會開始裝無辜或耍懶。我一直以為只有我這樣煩,但其實大家是不是都差不多?感覺選個對味的APP,全家都能一起受益啦。不知道你們平常最愛哪款?

嗯。Google 邀請函這種事,真的有點搞不懂耶。平常跟朋友約吃飯、開個線上小會,不就丟LINE或Messenger直接貼連結?而且,有時候訊息來得比較快,也沒那麼拘束。 可是好像公司啊、正式場面,有些人超在意禮貌,還有什麼流程、紀錄,就一定要發那種很規矩的邀請函。老實說,每次一有人說「照規範」 - 標題、說明要寫清楚,再套個格式……唉,大家光是在信裡回來回去,就花一堆時間。有一次只是約個聚餐而已,硬是搞超過二十幾分鐘,其實一句話講完了,就是想問你可不可以出來吃飯。 其實也沒有很想抱怨啦,我懂正式場合本來就有規則。但一直覺得,有些時候,不需要那麼死板吧?如果能輕鬆彈性一點,好像會比較自在。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

每天處理 App 的 bug,這種事我早就習慣了。從矽谷到新加坡再回台北,好像日常差不多都圍繞著這個跑。不過最記得還是當時在倫敦的那次,真的很頭痛。團隊剛把一個社群 App 上架,結果隔天開始,一堆用戶就說閃退。國際市場壓力老實說很煩,一失誤,全世界投訴信馬上塞爆 inbox,那幾天真沒怎麼睡好。 每個工程師急著去抓 log。我那時候反正先直接把 crash 報告跟 stack trace 都弄出來,比較簡單的第一步其實就是看它發生在什麼平台、哪個作業系統,不然 Android 跟 iOS 問題有時候差很多,有沒有?後來一查,才知道根本是某個語言版本—西班牙文特別會暴走—字串格式化寫太隨便,就掛掉了。 跨區小問題,看似小但麻煩,其實你一定要站在其他語言用戶的角度檢查一下。不僅僅只是程式碼,有些細節只有當下那些人會遇到,你平常根本想不到。嗯對,那次修完之後,我們順手把 Crashlytics 的通知流程調整過,更好用了。

其實之前帶新創的時候,我們有過那種「要不要自己組App團隊?還是外包比較省力?」這個超頭痛問題。老闆一直問成本啊、進度怎麼抓,然後每次討論到這題大家都開始眉頭深鎖。認真說,App沒你想的那麼隨便,就是拉幾個工程師來就能搞定 - 完全不是!流程超瑣碎,需求討論一輪又一輪、UI設計改來改去、前端後端互踢皮球、測試出包,一直到最後上架,每一關都有可能卡住人。 我自己的感覺啦,只要功能多一點點,那種比較完整的App動不動就百萬起跳,而且維護還另外算,根本無底洞。有一次外包結果遇到對方公司聯絡亂七八糟,到底誰在負責講不清楚,最後莫名其妙delay兩三個月…氣死! 不知道你們有人現在也卡在預算這塊嗎?或是有沒有什麼奇葩的外包故事?其實各行各業開發花費差異很大,不知道你們都怎麼抓預算和規劃人力分工欸。有心得丟一下也可以聊聊。

其實之前真的動手試過 Kotlin Multiplatform 做 UI 共享,大約是去年底吧,剛好接到一個專案要統一 iOS 跟 Android 的前端。當時真心覺得 Model-View-Presenter(MVP)算很有感 - 尤其我們在拆 Presenter 和 View 怎麼對話這塊,花了超多時間鑽研各種細節。有趣的是,你要是再把 Repository Pattern 搞進來,把 domain 層切得比較細,維護上整體那種舒適感還蠻明顯的。 但喔,其實最後怎麼組都脫離不了團隊習慣啦。像有人就是愛 MVVM,但我自己說真的,MVP 配點抽象層級高一點的東西,好像才合我們調性。只是話說回來,有些事情沒踩雷不會懂。跨平台要同步更新 UI 那些小痛點…講真的,下次遇到了再聊好了,想到就有點頭大。

嗯,線上簽到這種事,我還真是蠻有經驗的。去年的時候,人還在歐洲交換,有場跨國研討會嘛,主辦單位一開始...居然準備紙本點名?現場大家都很困惑哦。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就直接建議說不如用Google表單就好,沒什麼難的 - 手機掃個QR code,不到三分鐘每個人都填好了。表單直接進雲端,名字、時間自動都有紀錄,就連IP也抓得到,挺方便的。 但如果你遇到更專業的活動,比如說真的要統計出席率啊、有要發打卡證明甚至活動結束自動寄證書給參加者...這些事情其實就不是Google Form可以輕鬆搞定。像「Eventbrite」或台灣用比較多的「DigiSign」,那些功能才完整 - 什麼提醒Email、憑證、自動生成統計報告等等,那些基本上就是專門設計好的。 老實說啦,小型聚會或社團聚餐那種,其實Google表單已經夠快又不花錢;但是你活動大一點,要弄得嚴謹細緻、省力省心,就是要選專業工具了。不過友善程度差很多耶,有一次聊到德國朋友,他們超愛自己寫的平台,就是特別重視資料安全跟隱私感覺。 反正最後我覺得,也沒有所謂絕對最適合誰的一套,全看場合跟需求啦,每家系統都各有特色、有取捨。

講到 LINE Bot 取得 GPS 定位,我自己心裡還是有點卡。這東西好像很方便,但真的說要拿來用,其實蠻多人不舒服。特別是那個隱私感,你只是在跟朋友閒聊,哪想被人家知道你在哪。 以前我寫過一樣的功能,反正開發其實一點都不難,就只是加一個「傳送位置」的流程而已。LINE 官方 API 文件也超明白,工程端沒障礙啦。可是重點根本不是工程,是用戶自己願不願意去按、敢不敢按。有夠多人看到那顆鈕就猶豫了,好像在被追蹤那樣。不太喜歡這種感覺啊。 技術確實就是照著官方步驟走,可是用不用起來完全看用戶心態。如果硬要講它好處 - 像查餐廳、搭車,輸入地址那些,用定位真的是快。但一般聊天機器人,其實我真的建議不要預設丟定位功能進去。我跑過幾次測試,大部分朋友寧可打字,多寫兩句,也很少有人直接傳 GPS。 萬一真的一定要做,不如先跳個彈窗或提示問一次「你確定嗎」,多一道保護線,大概才有人會比較沒戒心。不然最後大概大家會乾脆把整個 Bot mute 掉吧,連玩都懶得玩了。

有件事超有感,上次我們公司做新產品的時候,真的很急,想要測試一個流程。如果是以前我大概會直接去煩設計師或工程師,不過那次我就玩起了 LINE Bot Designer - 就是那種把畫面當拼圖拼來拼去的東西,點一點拉一下連結,很像在玩某種互動遊戲。這感覺蠻舒服啦,不用一直為小細節討論到天荒地老。 而且大家開會時我直接把互動原型丟上去,主管看到了也不用再解釋「所以如果按這個就會發生什麼?」之類的問題,有畫面最直接。有幾次還遇到高層臨時要看進度,我真的直接交出那個 prototype - 爽快!說真的,比對著文字報告講三頁都來得直觀啊。 但也不是每一塊都超完美啦,有一些比較複雜或彎彎繞繞的使用情境,那些細節有時候還是卡關,不可能全靠拖曳就搞定,有點可惜。不過整體下來我覺得,如果只是要驗證想法或團隊同步,已經算夠方便。

有時候我其實搞不懂大家對 H1 標籤到底在執著什麼。之前工作的時候,行銷部門超愛提醒「關鍵字要放進 H1」、「只有一個 H1 不然 SEO 要掉分」。但我們那陣子還真的試過,就隨便改幾頁,有的頁面直接整個拿掉 H1,看排名好像也沒有啥差,反正 Google 的演算法一直在亂改啊,內容是不是有料才是核心吧。 而且硬塞那些關鍵字或標準,其實蠻尷尬的。有些標題就為了配合格式寫得超彆扭,用戶看了自己都覺得乾。你說,如果內文根本沒人想看,再完美的標記應該也沒屁用吧。 現在回頭想,我會比較在意內容是不是真的能幫上忙,有互動性、有溫度。不是說 H1 完全不用顧啦,但也別那麼教條式綁死自己,這樣寫東西的感覺很悶。有點彈性,人也比較不會想逃跑。

其實有點懶得再提這個,不過真的蠻煩的,公司用 LINE 打卡…唉。有時候手機就剛好沒帶,然後要打卡,結果變成整個人像在找鑰匙一樣手忙腳亂。手機如果在包包還要翻半天,然後 APP 一直開、關、等定位,有時網路超慢,你站在原地硬是卡那裡好幾分鐘。 最扯的是我明明就在公司樓下,它還顯示找不到位置,每次都只能拍照截圖丟給人資,人資也很無奈,到最後雙方就像是在玩傳球。然後 LINE 訊息爆炸,自己本來家族群、親戚群、朋友群都很多訊息,現在公司公告又全混一起了,一堆東西一下就被刷掉漏看。其實...有人也會這樣嗎?越用反而覺得事情越多,本來以為高科技會更省事,結果常常超麻煩。偶爾想一想,好像以前那種進公司逼卡嗶一下比較不會出錯。 只是…嗯,如果大家真的覺得這套 ok 的話,那我也沒意見啦。我就是單純小抱怨一下,真的希望可以再簡單一點吧。

有時候我真的會想,沒有手機APP,我的生活大概早就失控了吧。尤其孩子放學之後,基本上Line就是命脈啦 - 每天都要靠它問老師今天發生什麼事,有沒有帶回作業、聯絡簿裡寫了什麼(但其實有時候根本忘記看)。那種家庭行事曆的APP也很妙耶,像我常常在快睡覺前才突然想到:「欸?明天是不是要幫小孩準備水果?」還有才藝班時間,完全靠app提醒,不然八成會忘。 還有啊,滑購物網站根本停不下來。有陣子只要感覺家裡紙巾快沒了,我就直接打開APP亂逛一通,本來只是想補貨,都不知道為什麼結帳時多出兩三樣本來沒打算買的小東西。當然啦,被推播通知煩死也是常態,但說真的,如果少了這些方便的功能,要臨時找東西超麻煩,所以最後都是妥協一下。 晚上心血來潮打開健康追蹤APP……每次看到自己一天走不到幾千步,就覺得好笑又無力,偶爾還跟家人自嘲「哇我是沙發馬鈴薯本人」。其實想一想,只要抓好行程,一切都不難啦(雖然講得很簡單,每次新計畫還不是被生活亂入)……反正,就是這樣過著依賴一堆App但又離不開的循環啊。

其實我腦子一直在想這件事,你說Google Play開發者帳號的申請流程,真的有大家講得那麼簡單嗎?坦白說,我自己跟幾個朋友碰過幾次,超常卡住的。有些人甚至就是被審核拖了兩三個禮拜,中間還會收到Google寄來奇怪的補件要求,有時候明明照著官方文件傳上去,但對方還是說什麼「資料不完整」或「格式錯誤」,氣死。 然後規範那邊更妙,有些地方寫得拐彎抹角,正常人第一次看絕對容易漏掉重點。不小心填錯或理解歪一點就整份打回重來,真的是浪費時間。有時候你以為按步驟做就萬無一失,其實現實根本不是這樣。 再來是支付嘛,也不是每張信用卡都可以刷過,有朋友搞了半天,一直跳付款失敗,搞到最後換了好幾張卡才通過。整體來說啦,就算把官方教學從頭看到尾,不代表你可以一路順暢。很多小細節他們沒寫清楚,只能硬著頭皮遇到問題再查、再問。所以啊,那種照文件一步步走就沒事的說法……老實講,有點太樂觀了吧。

說真的喔,我對線上點名一直都不是很買單欸。以前我們學校有用過一套嘛,理論上老師會覺得很方便,可是學生常常搞不定啊。有時候你明明都打開了系統,網路又慢又卡,按半天還沒反應,超像那種在抽獎一樣,就看今天運氣好不好才算你到。有一次那個臉部辨識的我印象超深,人已經盯著螢幕快發呆了,就是因為燈光太暗掃不到,到最後還不是要麻煩助教去手動處理。不知道為什麼,本來應該更有效率才對,結果每次總有人說「我明明來了啊」然後大家就在那邊討論半天。講真的,以前紙本至少清楚誰有簽到誰沒簽,現在一堆功能我根本不知道要不要用,用起來流程更多、選單也很亂。有沒有必要搞這麼複雜?唉,我是不是太懷舊了,但真的覺得以前簡單多了,有時候越現代化好像反而讓人頭更大欸……

真的,每次聽到有人家小孩在手遊裡面亂花錢,我就忍不住開始想自己的情況。說真的,現在隨便一按就可以花掉一堆錢,小時候最多就是跟同學去投個十塊玩街機,那個感覺完全不一樣。有一次我家的,不小心弄了超多遊戲點數出來,嚇得我要打電話去找客服把東西退掉,結果發現如果沒設支付密碼的話,小孩存的那點零用錢整個直接飛走也不奇怪。 然後齁,其實很希望那些做遊戲的公司,可以弄更多那種安全防護啦 - 比方每筆交易要確認一下、再跳個提示問你是不是確定。我真的會比較安心。或者其實乾脆不要給小孩自己綁信用卡什麼的,可是又會想讓他學獨立負責,到底該怎麼辦才好……有些時候科技讓事情變快沒錯,不過問題也更多,你懂那種糾結嗎?安全方便這兩個真的是拉鋸戰耶,有時候想到頭都痛。

現在學校和補習班什麼的,真的超愛用 QR Code,有時覺得有點跟不上啦。上次家長會,他們在門口直接放一張大 QR Code 說「家長請掃這裡填表」。我整個傻住,現場一堆人刷手機,我還是在旁邊看半天找不到入口,最後還是問了隔壁媽媽,她已經玩得很熟了。 後來才發現,其實要自己做那種可以掃描的問卷超簡單耶。就是你把 Google 表單網址貼進去那些免費產生器,它馬上幫你生一個新的 QR code…不用兩分鐘吧,真的。 老實說,小孩帶回來一堆紙本同意書或什麼便條紙,很容易就不見。有時候變成我要自己再重抄、再聯絡老師。換成電子版,反倒輕鬆多,一掃就好,不會亂掉。而且我們家雙薪,上下班很趕,每次遇到要統計報名、繳費那種活動,全班都用 QR code 省超多麻煩。 不過話說回來,以前大家圍在教室走廊邊寫紙條邊聊小孩的趣事,那感覺也挺懷念。有時還是希望不是所有東西都變數位吧?欸,但方便是真的方便啦~

唔……SEO這幾年真的變好難講。以前,關鍵字塞一塞,管他文章有多亂,流量還是會漲,你懂我意思吧?現在這招直接被打臉啦。有時候回頭看那些過去的方法,啊就像踩進地雷區,一不小心就給你炸了。我還偶爾碰到人跟我說,「反向連結很重要,一定要狂做」,可是認真講啦,現在搜尋引擎那個演算法,比誰都聰明,不可能只是因為一種東西就給你分數。 對了,有些人堅持Meta那行一定要填滿,其實早就沒什麼屁用……至少我的感覺是。它作用越來越少,好像很多人就是不想認 - 嗯,也沒什麼好批評的,每個人習慣都不一樣。 反正齁,用戶體驗才是真正不能馬虎的吧。速度慢、手機版不好用,那種網站留得住人才有鬼勒。我是比較在意那種一眼看得到的改進,比如說把網頁弄順暢、手機點起來不卡,你如果自己平常瀏覽,也會超介意這些事不是嗎?而且現在也沒有多少人在信什麼「剛好有關鍵字的網域」可以無腦衝排名啦。內容要是爛,再怎樣搞技術細節都是假象而已,人家逛一下就跑了。 我們團隊前陣子其實一直在聊,要不要乾脆換個方式玩,不然照搬老手法,只會被淘汰下去,而且每隔半年一年,機制又偷改一輪……整天追著改規則很累,我個人會想再找點新鮮做法試試。不過話說,今年要讓大家相信你比以前更難欸,有時候我自己都搞不太懂該怎麼建立信任感,也懶得一直堆什麼完美包裝,就是卡住在這裡。唉,你們也這樣覺得嗎?

去年有件事印象超深刻,就是我們跟法國那個獨立開發團隊一起準備做一款打算放眼全球市場的益智遊戲App。記得光預算怎麼編排,五次會議起跳欸 - 像什麼設計費、美術、程式、伺服器、還有那些第三方套件授權,每一塊都不能漏掉,連語言翻譯也要算錢。有時候你突然靈機一動加個多國語系,或者臨時說要讓玩家可以在線上聊天互動,唉那花費直接三級跳起來。 還有哦,遊戲本身的類型真的會差很大啦。例如說,你如果要做3D角色扮演,那種美術資源又貴又搞剛,跟超級簡單那種消消樂差超多,至少十倍我覺得不誇張。我們最早其實一直狂想VR,可惜老闆撥的預算卡得死死的,只能整天比價外包,有夠抓馬。 到頭來還是得小聰明一下,把某些圖素材直接在網路商店買現成的,不然我們美術團隊根本喘不過氣。有陣子也會想,如果AI繪圖這些再進化一點,是不是以後大家預算結構就亂成另一個世界了?啊欸,好像快岔題哈哈。反正寫提案這步真的要細細分解成本,不然走到後面絕對……你懂得,到底誰受得了。

去年我有接到一個案子,是幫一家電商品牌改官網。老實說,整個過程裡面最難搞的地方,大概就是付款流程那塊了。我選的是Webnode這種系統,本來以為會很輕鬆,其實沒有。 跟Webnode那邊聯絡,他們一直推Paypal給我們,講得頭頭是道啦,因為他們覺得做國際單就靠這個最多人用。但我自己還是猶豫蠻久的 - 台灣很多人還是直接信用卡刷比較順手不是嗎?那時候兩邊都跑跑看,PayPal、Stripe都有些小問題。像有次測試時輸入帳號錯誤,結果帳單就被鎖住,用戶回報畫面很亂、不知道要怎麼下一步。印象最深是某天客戶連問三次:為什麼pending好幾天沒消掉?真的會讓人很煩躁。 後來學乖了,每次交接或demo都直接標註退款政策、金流細節,一點細則都不敢藏。有突發狀況也不要硬撐,直接寫信丟Webnode客服,我有時候甚至把客訴全包給官方支援,就輕鬆很多了。 對了,有一種超常見的bug,就是有人只填了一半資料訂單就卡住,然後你每天都要去追工程師說「拜託修一下」,整個循環。反正重點大概就是 - 付款頁真的要設計簡單加上提醒,不然多一個小錯步驟失敗率就高。而且如果能找到一起懂金流的人處理這些雜事會省下超多時間,你懂我的意思吧?

其實有時候真的不想再數那些年頭了,行銷圈混久了,Google 那個點名系統改版什麼的,好像三天兩頭來一下。那時候接過一個專案,是餐飲類,他們也只是很直白的要那種,「搜尋一定要被點到」的效果。我一開始還蠻傳統的,就一直塞關鍵字、搞那些網站速度測試,但說真的,後來發現好像根本沒人在意這些細節……嗯,其實是沒把人放在眼裡。 改變應該是從流程開始吧。預約那邊簡單了一下,資訊減量 - 以前網頁超級雜,現在就是乾乾淨淨。消費者要資料也比較輕鬆,不需要花腦筋找東西。畫面舒服多了,也沒什麼會干擾視線的廣告還是有的沒的(這個之前真的蠻煩)。後來 Google 好像也終於認帳吧,那個點名系統跑出「高品質」評價。 不過成果真心不是隔天就冒出來啦,就是很緩慢,但某一天突然流量自然地上升,而且業績好像偷偷地也有反應。以前覺得很多事情是技巧問題,到最後又繞回來,人性其實最難搞定。 唔,我自己做下來感覺,這一行沒有所謂全拿,你只會一直被迫去學新東西,有些想法藏著反而沒意思。不知道寫到哪裡去了,好像話題離題,但反正大致上,我遇到 Google 點名系統就是這種感覺。

當了爸媽之後啊,這種家長會還有校外教學什麼的,那些雜七雜八的資料真的是滿腦子糾結。光是名單就寫到手痠,以前就是一張紙在那邊慢慢抄…後來,開始接觸Google Sheet,又弄QR Code,欸整個速度快太多。不太需要再人手點名,我會先做一個簡單的出席表格,每個小孩給他自己的QR Code,到現場直接手機掃一下,一下就知道誰還沒到。有幾次老師看到也說蠻省事的。 另外有次剛好要聯絡班級群組,就順便把課表什麼的都塞進Google Sheet,再生個QRCode,上傳給大家,不管是Line、Email都能轉,一掃馬上看到孩子有什麼行程。像以前找半天簡訊現在根本不用。 這整套其實不難喔,隨便抓一些免費小工具就能生出來。不順手或卡住也是常有,那時候上YouTube搜一下就有教學。我覺得對於比較懶得搞複雜流程的爸媽其實很夠用了,有興趣可以玩看看~

每天都在搞行銷工作,AI用超多,短影片也是一直刷,有時真的覺得自己快變那種「輸入什麼、就出來什麼」的機器人。很明顯就是,你丟點指令,ChatGPT馬上生給你一份,你要報告要提案隨便套個模板,結果大家討論時腦袋整個懶掉了 - 直接就信演算法塞給你的東西是對的。有一次寫企劃,我整個只用AI弄內容,交出去超沒有溫度被主管退貨,那次我才突然驚覺,好像自己有點走火入魔?靠太多工具真的是很危險,很快就會忘記怎麼自己想事情。 後來我們團隊開始認真討論這件事,到底要怎樣才能用好工具但又不變成呆板跟風仔。因為有些題目,如果只是跟著平台推薦、聽演算法指揮,那其實根本沒思考,就等於啥都沒留下。所以我現在還是會強迫自己拿紙筆腦力激盪,有些東西就是得慢慢卡、碰撞才會有東西出來。不然全靠AI或現成流程,人真的鈍掉。 講白一點,其實還蠻建議大家偶爾不要只滑手機,多抬頭看一下身邊或生活裡的小細節,不知不覺人會清醒很多 - 至少腦子比較不是那種自動駕駛模式,你懂吧。

之前跟學校行政那邊提說,助理上下班打卡可不可以直接用 LINE,坦白講那時候超怕會直接被打回票,因為大家總覺得這類東西就是商用才在用。然後我有整理一些可行的方法給老師,比如說可以在哪個地方定位打卡、要不要用群組集體簽到這種,還順便把不用 LINE 的備案寫上去,比如 Google 表單那些,不過講真的,LINE 幾乎每個人天天都在滑,用起來根本不用教就會了,比起還要跑系辦去按機器那種,少一堆人忘記打卡的問題。 網路偶爾會掉訊號這個小 bug 其實也發生過,不過大致來說大家回饋都蠻正面的。至少我自己感覺,同事或助理參與度確實有變好。然後我就想說,如果之後能加點什麼新功能?像自動提醒、報表直接出來什麼的,好像就更方便,反正現在用起來已經比以前舒服蠻多了。

More Popular Tags:

我們緊跟大眾關注的焦點,編輯團隊精選時事話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討論、分享你的看法。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