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費用怎麼算?電商平台收費標準與成本結構完整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很多人在問,開店上架費到底怎麼算?

老實說,每次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都很難給一個標準答案。因為「上架費」這三個字,根本就是個超級大哉問。如果你只盯著平台報價單上那個「月費」或「成交抽成 %」,那真的,你會虧到不知道怎麼回事。

簡單講,真正的開店成本,是一整包的費用組合。絕對不是只有你看到的表面數字。我自己是覺得,可以把這些費用想像成一座冰山,水面上你看到的可能只是月租費跟成交手續費,但水面下那些金流費、物流費、活動參加費、還有逼著你投的廣告費,才是真正會侵蝕你利潤的大怪獸。

先說結論:沒有最便宜的平台,只有最適合你的「收費結構」

在我看來,根本不用去鑽牛角尖找什麼「最便宜」的方案。你該問的應該是:「我的生意模式,適合哪種收費結構?」

主要就兩大類啦:

  • 品牌官網(或叫開店平台): 像是 Shopify、Shopline、Cyberbiz 這些。 通常是收固定的「月費」或「年費」,然後成交抽成很低,甚至沒有。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成本相對可控,你每個月大概要花多少錢是心裡有底的。而且,你擁有完整的客戶名單,可以做深入的會員再行銷。 缺點就是,網站本身沒流量,你要自己花錢花力氣去外面把客人拉進來。
  • 通路平台(或叫大型商城): 像是 momo、PChome、蝦皮商城。 這種通常開店的固定費用比較低,有的甚至沒有,但「成交抽成」非常高。 蝦皮加上免運、蝦幣回饋、金流費等等,一筆訂單的總成本衝到 22.5% 都是有可能的。 好處是平台自帶海量客人,你只要上架,就有機會被看到。 壞處就是,客人是平台的,不是你的,你很難建立品牌忠誠度,而且價格戰打得非常兇。

所以,如果你是想經營品牌、累積熟客,那可能開店平台比較適合你。如果你是想快速測試市場、清庫存,或是你的產品本身就是價格取勝,那通路平台或許是個可以考慮的起點。

電商開店的真實成本結構示意圖
電商開店的真實成本結構示意圖

拆解費用給你看:魔鬼真的藏在細節裡

OK,我們來一個一個拆解,到底開店會碰到哪些費用。這邊我不會只列數字,我會跟你說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1. 開辦費 / 年費 / 月租費

這個最直接,就是你付給平台商的「租金」。

  • 開店平台(如 Shopify, Shopline): 這筆費用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從每月幾千塊到幾萬塊都有。 像是 Cyberbiz 或 91APP 這種針對中大型企業的,方案費用可能到幾十萬甚至百萬。 這種平台通常標榜「0% 抽成」,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你要先評估自己付不付得起這個固定的租金。
  • 通路平台(如 momo, PChome): 有些會收一筆「年費」或「開辦費」。例如 momo 商城的年費可能在 4 萬到 10 萬之間,還會根據你的商品類別有所不同。 PChome 商店街之前也有方案是一次性的開店費約三萬六,然後享有一年的 0% 成交費。 這筆錢可以看作是入場門票。

2. 成交手續費(抽成 %)

這絕對是最大的一個坑,特別是在通路平台。看起來 5%、8% 不高,但加上其他費用,就非常可觀。

  • 蝦皮商城: 這是大家最常討論的。光是成交手續費、金流服務費、免運活動費、蝦幣回饋等等,全部疊加上去,一筆訂單的成本很容易就超過 15% - 20%。 例如,光是 2025 年新的免運方案,就要抽 7% 或每筆固定 60 元。 這還不含你的進貨成本、包材和人力喔!
  • momo / PChome: 抽成也很驚人,通常在 6% 到 15% 之間浮動,甚至更高,而且會根據你的商品類別和是否參加檔期活動而有不同。 例如,3C 家電類因為單價高,抽成可能就高達 10-15%。
  • 開店平台: 抽成通常很低,或是只有在使用特定金流服務時才會產生。例如 Shopify 如果你不用他們的 Shopify Payment,而是串接其他第三方金流,就可能會被多收一筆交易費。
不同平台費用結構的影響對照
不同平台費用結構的影響對照

3. 金流手續費

這是只要客人用信用卡、行動支付或貨到付款,就一定會產生的費用。很多人會把它跟成交手續費搞混,但這是兩回事。這筆錢是付給銀行或金流公司的。

  • 一般行情: 在台灣,信用卡一次付清的手續費大概是 2% - 2.8% 不等。這筆費用幾乎是所有平台都跑不掉的。
  • 平台差異: 有些開店平台會提供比較優惠的金流方案,例如 SHOPLINE Payments 的費率可能低至 2.99% 但整合了多種支付方式。 通路平台則會直接從你的帳款裡扣掉,通常是 2% 左右。

4. 各種「隱藏」成本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因為這些費用在簽約前通常不會寫在最顯眼的地方。

  • 強制參加的活動費: 很多通路平台會「鼓勵」你參加他們的免運活動、折價券活動。 像是蝦皮現在如果你想維持「優選賣家」資格,就必須強制參加免運補貼方案。 這等於是變相地多剝你一層皮。
  • 廣告行銷費: 在通路平台,你不花錢買廣告,商品就很容易淹沒在茫茫大海中。 在開店平台,你更需要花錢投 Google、Facebook 廣告導流。 這筆預算絕對不能省,我自己建議初期至少要抓總營收的 10-20%。
  • 倉儲物流費: 如果你使用平台的倉儲服務(例如 Amazon FBA),那就會有倉儲月費和配送費。 這對於賣大型或重物商品的賣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 系統加值功能費: 在開店平台很常見。網站的基本功能可能夠用,但如果你想要更進階的行銷工具、會員分析功能,就得一個一個加價購買 App 或模組。

來個國際比較:在 Amazon 美國站上架 v.s. 在台灣 momo 上架

說到這個,我們來拉高一個維度看看。很多人會想做跨境電商,那在國外大平台賣東西,跟在台灣賣,成本結構有什麼不一樣?我們就拿 Amazon (美國站) 和 momo 來比較一下。

  • Amazon FBA (Fulfillment by Amazon): 如果你要賣去美國,用 FBA 服務幾乎是標配。它的費用結構很複雜,大致上包含:
    • 專業賣家月費: 固定 39.99 美金,不管你賣多少。
    • 銷售抽成 (Referral Fee): 大約在 8% - 20% 之間,看品類。
    • FBA 物流配送費 (Fulfillment Fees): 也就是所謂的「撿貨包裝費」,根據商品的尺寸和重量計算。
    • 倉儲費 (Storage Fees): 根據你的庫存佔據的倉儲體積(立方英尺)來按月收費。
    • 台灣賣家的稅務: 如果你沒有提供台灣的公司統編,Amazon 會對你的平台費用加收 5% 的加值型營業稅。

    我自己是覺得,Amazon 的邏輯是使用者付費,服務切得很細,每一樣都要錢。但好處是,你付了錢,它就幫你把最麻煩的物流和倉儲搞定。

  • momo 購物中心 就像前面提到的,主要是「年費 + 高抽成」的模式。 雖然沒有像 Amazon 那樣複雜的倉儲費計算,但它的抽成比例非常高,而且常常會有各種檔期活動的「贊助費」或額外要求。 物流方面,如果你進的是 momo 主倉,雖然省事,但你就失去了對庫存的直接控制權。

簡單說,Amazon 把費用拆得很細,讓你清楚知道每一項服務的代價;而台灣的通路平台,則傾向用一個比較高的抽成率「包裹式」收費,但裡面藏了很多需要額外「配合」的行銷成本。兩者沒有絕對好壞,但顯示了不同市場的商業習慣差異。

電商費用的冰山比喻
電商費用的冰山比喻

我應該選哪個?一個簡單的成本試算案例

我們來實際算一下,假設你賣一個 1,000 元的商品,月營業額 10 萬元,在兩種不同類型的平台上,你的利潤可能會差多少。(注意:這只是超簡化估算,沒算進貨成本)

費用項目 A. 通路平台 (高抽成) B. 開店平台 (月費制)
月營業額 NT$ 100,000 NT$ 100,000
平台月費/年費 很多是$0,但我們先當作它藏在抽成裡了。 抓個平均值,大概 NT$ 3,000/月 好了。
成交總抽成 這個最恐怖。假設是蝦皮,參加一堆活動後抓個 15% 好了。
100,000 * 15% = NT$ 15,000
通常是 0%,但我們抓個金流服務費 2.5% 來算。
100,000 * 2.5% = NT$ 2,500
廣告費 在商城裡不買很難活,保守抓 5% 吧。
100,000 * 5% = NT$ 5,000
這是自己要努力的,一樣抓 10% 好了,因為要從零導流。
100,000 * 10% = NT$ 10,000
預估總成本 15,000 + 5,000 = NT$ 20,000 3,000 + 2,500 + 10,000 = NT$ 15,500
帳面實拿 100,000 - 20,000 = NT$ 80,000 100,000 - 15,500 = NT$ 84,500
個人點評 看起來好像實拿差不多,但別忘了,這 8 萬塊的生意,客人幾乎都不認得你。而且你的定價會被平台和競品壓得死死的。 雖然要自己花心力做行銷,但賺回來的每一塊錢、每一個客人名單,都是你自己的。長期來看,資產累積的效益差很多。

總結一下我的想法

講了這麼多,其實核心觀念就一個:不要只看「%」。

在選擇平台之前,你應該先拿一張紙,把你所有「可能」的花費全部列出來,包括你自己的時間成本。 很多創業者初期為了省幾千塊的月費,跑去高抽成的通路平台,結果每個月被抽走幾萬塊的佣金,還做得要死要活,最後發現根本沒賺到錢,也沒留下任何客戶,這才是最虧的。

先想清楚你的品牌定位、目標客群,還有你到底想做一門「生意」,還是一個可以累積的「事業」。想清楚了,再來挑選適合你的收費結構,這樣才不會走冤枉路。

看完這篇,你覺得自己的產品或商業模式,比較適合月費制的開店平台,還是高抽成的通路平台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8-11 Reply
    嘿,國際開發者朋友!想問問你們在不同App Store上架的心路歷程。聽說成本差異滿大的,有什麼血淚經驗可以分享嗎?我最近正在研究這塊,超級好奇各國開發者的...
撥打專線 LINE免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