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會議開始了。國際品牌行銷策略...嗯,這題目很大。邊聽邊記,抓重點就好。
全球化 vs 在地化:不是選擇題,是光譜
講師一開始就拋出這個經典問題。全球化 (Standardization) 對決 在地化 (Localization/Adaptation)。他強調這不是二選一,而是一個光譜。 現在流行的詞是「Glocalization」,全球在地化。 聽起來很 fancy,但核心理念就是「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說穿了就是一種混合策略。
品牌的精神、核心價值、大的視覺框架要統一,這部分是全球化的。但執行的層面,比如溝通語言、行銷管道、產品微調,甚至是定價,就必須要因地制宜。 越是跟文化、情感連結強的產品,在地化的需求就越高。 這點很重要,筆記下來。
2024年的新趨勢是,AI 和數據分析在裡面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 現在不再是憑感覺做在地化,而是用數據去分析不同市場的消費者行為,實現更精準的在地化推薦。 還有永續性 (Sustainability) 跟企業社會責任 (CSR) 也變成全球品牌溝通的共同語言。 這點滿有趣的,以前大家只談產品,現在要談價值觀了。
跨市場定位:先找到自己的錨點
接下來談定位。在進入不同市場前,品牌得先清楚自己是誰。 這不是口號,而是策略的起點。講師提出一個框架,跟之前讀過的文章有點像,基本上就是幾個步驟:
- 1. 釐清品牌核心價值: 你是誰?你代表什麼?這點絕不能變。 比如 Nike 的核心是「激發每個人的潛能」,無論到哪個國家都不會變成「最便宜的運動鞋」。
- 2. 分析目標市場 (Market Analysis): 這個市場的消費者是誰?文化背景?消費習慣?痛點是什麼? 不能想著一套說詞打天下。
- 3. 掃描競爭對手 (Competitor Analysis): 市場上有誰?他們怎麼定位?他們的強項跟弱點是什麼?從中找到你可以切入的差異化空間。
- 4. 建立獨特賣點 (USP): 結合以上三點,找出「只有你能提供,且目標市場在乎」的價值。 這就是你的定位聲明 (Positioning Statement) 的基礎。
講師提醒,很多品牌失敗不是產品不好,是定位模糊,或是在新市場迷失了自己。 Gap 換掉經典 Logo 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為了追求所謂的現代感,結果丟失了幾十年累積的品牌資產,最後只好換回來。 Tropicana 果汁換包裝也是,新設計太簡約,消費者在貨架上根本認不出來,導致銷量暴跌。 這些都是忽略品牌既有價值的教訓。
品牌定位的思考流程示意圖" width="800" height="480"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style="max-width:95%;height:auto;cursor:pointer" class="no_autoresize">
在地化佈局的眉角:標準化與在地化的拔河
這部分是重點。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說起來簡單,執行起來都是細節。講師用了一個比較表,我也跟著畫一下。這能幫助思考哪些該統一,哪些該放手。
| 行銷要素 (Marketing Mix) | 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 策略 | 在地化 (Localization) 策略 |
|---|---|---|
| 產品 (Product) | 核心功能、技術規格、品質標準要統一。像 iPhone 在全球都是那個樣子。 | 口味、包裝、尺寸、顏色可以改。麥當勞在印度不賣牛肉漢堡,改賣雞肉的 Maharaja Mac,這就是經典。 |
| 價格 (Price) | 維持全球一致的品牌價值感。奢侈品通常這麼做,避免在A國買比B國便宜太多的問題。 | 要考慮當地人均收入、稅率、通路成本。不能把美國的定價直接搬到越南。 |
| 通路 (Place) | 全球統一的品牌體驗店。Apple Store 就是最好的例子,你去哪裡的店,感覺都差不多。 | 依當地消費習慣決定。在電商不發達的地方,得依賴實體經銷商;在台灣,跟 momo 或 PChome 合作就很重要。 |
| 推廣 (Promotion) | 核心的品牌 Slogan 和廣告主題。Nike 的 "Just Do It." 全世界都通。 | 溝通語言、用的網紅、社群媒體平台都要在地。在中國要用微博、小紅書,在歐美用 Instagram、TikTok。 魔獸世界在台灣跟霹靂布袋戲合作就是個超強的在地化案例。 |
講師特別提到,很多國際品牌在台灣的成功,都是在地化做得好。 契爾氏 (Kiehl's) 會針對台灣潮濕氣候,主打特定產品線。 Timberland 找來金曲歌王 Leo王合作,用台語饒舌唱出「踢不爛的甘蔗鞋」,把環保議題變得很潮、很在地。 這些都說明了,在地化不是單純翻譯語言,而是要懂得以當地文化脈絡去溝通。
[Localization Delta] 案例對比:Naturecan 在英國 vs. 在台灣
這個例子很有趣,講師剛好提到。英國保健品牌 Naturecan 進軍國際市場。
全球策略 (以英國官網為參考): 他們的全球官網,強調的是產品的科學根據、CBD 的純度、運動員的推薦。整個溝通語言非常專業、理性,針對的是對 CBD 產品有一定了解、重視成分與效能的消費者。訴求很直接:高品質、安全、有效。
台灣在地化策略: 但是,當 Naturecan 進入台灣時,策略完全不同。 台灣市場對 CBD 相對陌生,法規也更嚴格。所以他們不能直接強打 CBD。他們的作法是,找來台灣首位奧運健美選手蔡明潔當品牌大使,用「品牌大使愛用推薦」當切入點。 溝通主軸從「成分」轉移到「名人見證」和「生活風格」。他們透過媒體操作,在早安健康、Line Today 等大眾媒體曝光,談的不是 CBD 多厲害,而是運動保健食品如何幫助專業人士。 這是非常聰明的轉向,先建立信任感和品牌知名度,而不是硬碰法規或教育市場的牆。
數位時代的新挑戰與機會
最後一部分,講師談到數位行銷對國際品牌的影響。這跟剛剛查到的 2024 趨勢不謀而合。
- 社群媒體的雙面刃: 品牌可以快速接觸到全球消費者,但負面聲量也傳得特別快。一個市場的公關危機,可能瞬間燒到全世界。 管理變得更複雜。
- KOL/網紅的在地化力量: 找對在地的 KOL,比砸大錢投電視廣告還有效。 他們的語言和文化背景,能自然地把品牌融入當地生活。但挑戰是,如何篩選和管理不同國家的 KOL?
- 數據驅動的決策: 現在可以透過工具分析各國社群的熱門話題、消費者情緒。這讓品牌在做在地化決策時,有更科學的依據。 不再只是「我覺得」當地人會喜歡什麼。
- AI 的應用: AI 可以幫助品牌做大規模的個人化行銷。 比如根據用戶的瀏覽行為,即時生成不同語言和風格的廣告素材。這在幾年前還很難想像。
台灣很多品牌想走出去,但常常卡在「溝通」這一關。 網站的英文內容、社群的語氣,常常一看就知道不是母語人士寫的,缺乏策略性思考。 Gogoro 算是一個反例,他們在品牌溝通上投入很多資源,從一開始就用國際級的標準在做,這點很值得學習。
重點一句話
國際行銷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全球一致的核心精神」和「在地彈性的執行手腕」之間的完美平衡點,而且這個平衡點,現在越來越需要數據來校準。
換你思考看看:
如果你要把一個台灣知名品牌(例如:鼎泰豐、誠品書店)推向一個你熟悉的海外市場,你會在「產品、價格、通路、推廣」的哪個環節做最大程度的「在地化」調整?為什麼?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